最近還滿常打球的..大概是自從換了膠皮後短暫的手感迷失令我急著想找回手感吧~~

經過一個星期的調整動作和跟一些好心的球友打球後拉球的穩定和威力又進步了一些。其中最主要的因素在於體會到放鬆的重要性。以往我其實知道放鬆是對的,但是往往打球打一打就忘了那回事而使得身體常常打一打就變得比較僵硬。但是現在打球的時候會無時無刻的提醒自己要放鬆,尤其是剛做完像拉前衝弧圈等的發力動作的時候,我會馬上注意身體、手是不是有馬上放鬆、還原。一開始的時候我確實發現了自己有剛發力完手僵硬的問題,而且身體也連帶的沒那麼靈活。不過幾次的對自己提醒和特別注意這種情形後就改善很多了。

放鬆這一環如果有做到的話抽球就會有一種流暢的感覺。以前的發力常常是全身性的同時發力,但是現在抽球會感覺到明顯力的轉移,從下盤先發力→腰→最後才把手甩上來,雖然這個過程是一瞬的,但是確實與同時發力有所不同。對於球的掌控性會更好,更有所謂的「球感」和擊球的感覺。比較明顯的好處是失誤率下降、打點的準確性上升,而且所耗的力會比較小但是球的威力相同,也就是減少了發力過程中力的浪費。

放鬆對於反手的弧圈來說更是重要。因為反手本來的引拍弧度就不如正手那麼大。因此在發力受限的情形下讓力更有效的傳遞到球上比正手更為重要。畢竟正手就算沒有力的傳遞,單靠暴力也可以拉出質量高的球(只是會影響穩定和連續性而已)。而在反手就不是這樣了,如果力的傳遞沒做好的話就算出很多的力,反手弧圈還是那種會令人冒出三條斜線的威力。因此反手弧圈在引拍的時候手腕內曲並且放鬆,發力的時候也是身體重心微向前轉換(站位問題轉換的幅度不及正手,但是重心的轉換非常重要)、轉腰(一樣不如正手幅度),最後是手肘先微向前發力再讓曲著的手腕和小臂順勢外甩把球擊出去。好像很多步驟,但是其實是一次做完,有點在甩毛巾、鞭子的感覺。因為引拍、重心轉換、轉腰等等的幅度通通遜於正手,因此手腕內曲在最後擊球的時候順勢外甩可以增加球的質量讓球的質量不至於太差。 至於格林卡的反手為什麼這麼有威力的原因我覺得一部分是他的反手並不完全是「拉」弧圈,其中有許多的撞擊成分存在,因此球速驚人(配合上碳板和bryce),另一方面是因為格林卡打球的連續性其實沒有那麼好,原因就是因為他在反手發大力的時候站位常常是右腳放在前(利反手不利正手)的發力,而一般為了要追求可以連續接正手多半反手發力的時候我們是站平行位(除非那球讓對方沒辦法迅速反拉)。

因此可以知道,如果要抽出又爆又轉的弧圈,用反手不犧牲點連續性的話是有難度的。我們只能退而求其次,要麻就是用反手抽出力量略遜於正手的弧圈,但是主要用來過渡、搶先拉起用,其中要密切的配合球的落點才會有威力(例如說看對方要在反手位側身就拉直線)。反手的動作比正手小、速度也快,因此隱密性比較高,所以如果帶有落點的變化的話常常吊到對方的效果比正手還明顯。再不然就是增加撞擊,借板子和膠皮的力量來讓球質得到大量的成長。

反手不能只會抽一般的弧圈,因為畢竟那種質量的弧圈若是對方已經等好或是猜到線路了那要反拉是輕而易舉的。來球愈高的時候,反手就要增加撞擊的成份變得像彈擊那樣。球只要高於網高並且沒什麼旋轉、速度的時候,就應該果斷的使用撞/彈擊的方式(這時候的命中率已經很高了),動作跟上面是一樣的,只是擊球的時候板形沒那麼前傾(因為擊打的成分變多)用掃的,這時候反手打出來的球(大概不能叫弧圈球了)威力就會大幅增加一點也不輸正手(因為人體工學的關係反手掃球剛好順勢因此威力會比正手彈擊大了許多倍)。只是不能養成習慣什麼都用彈擊的方式,因為彈擊的前提是有準備好、來球旋轉不高、球不會太低的情形。若是沒有達到這些條件就用彈的那就..準備掉分吧..XD 因此在大部分的時候弧圈球還是比較好用的。出現機會的時候才給與致命一擊~ :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xh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