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乒世界德板主對於打球時的重心四文中我覺得最易懂而且受用的一篇~~
分享一下~




比賽或練習中我們常常提及甜點和盲點話語,有的朋友可能對此還弄不明白。所謂甜點是指很順手的球,很到位的球,上手舒服,不要花多大的氣力;而盲點就是指那些不容易打到的球,是自己不容易對付,落點不到位的球。 

從訓練的角度,我們如果將那些原來屬於盲點的球轉變成甜點的球,那麼,就標誌著你的技術水平有了提高。盲點越少,你的技術水平就越高。 

實際上,比賽中真正屬於甜點的球是很少的,雙方都在進行控制,都不會讓對手很輕易的上手,很舒服的發力。所以,對基本技術已經掌握了的朋友,訓練中就應該以盲點的訓練為主,也就是不斷增強練習的難度。
提高難度的切入點在哪裡?也就是說怎麼樣才能增大練習的難度。途徑有兩條:
第一是提高技術練習的組合難度。
主要包括兩個基本的內容: 

1、加大不同技術的組合練習。比如,將正手連續攻變為拉後快攻,把弧圈技術與快攻技術結合在一起,拉中有打,打中有拉。又比如,將下旋與上旋的練習結合起來,搓中起球,搓拉結合,搓突結合,搓打結合。再比如,將台內技術與出台技術結合起來,把台內、近台、中遠台技術銜接起來,使用多種技術,掌握各種不同的起球方法和相持手段。 

2、加大同側技術和異側技術的組合練習。所謂同側,是指持拍一側的擊球技術,所謂異側是指與持拍手相反的一側。比如,將反手搓與正手拉結合起來,解決左右兩邊不同技術之間的轉換。又如,反手相持中突變正手,或正手相持中突變反手的無規律變線推攻練習,將兩邊的相持進攻性技術有機的連成一體。再如,將正手位搓接或挑打台內短球與反手拉、打結合,並接兩邊不定點的相持技術練習等。
第二是提高手法與步法練習的組合難度。 

主要也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內容: 

1、加大順向移動與同側技術的組合練習。所謂順向,是指從側身位開始,採用持拍手同側的技術動作,並與向正手位一側移動的步法結合,比如,側身位拉後連續在向正手方位的移動中用正手拉或打。又如,發球後,反手拉起後接移動中正手方位的連續拉打練習。再如,反手相持後轉正手的連續走動進攻練習。 

2、加大逆向移動與異側技術的組合練習。所謂逆向,是指向非持拍手一側的移動,並綜合使用同側和異側技術動作。比如,正手位連續拉或打後轉逆向移動,並結合反手進攻的技術。又如,發球後,採用側身拉後接正手位的走動拉、打。再如,反手相持中側身轉正手走動拉、打後再轉反手走動拉、打練習。 

顯然,上述兩類組合中都是後面的一個組合練習的難度要大。因此,訓練中這類練習的內容在安排上要大於前一個組合的練習比重。需要說明的是,上面的比如僅僅是這些練習中的幾個例子,可以組合的練習很多很多,而且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水平,設計更多的練習組合,可以簡化,也可以加深,還可以在它們的基礎上進行迭加。你完成組合的難度越大,就證明你的訓練水平越高。 

通過對上述難度組合練習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不是技術本身具有這樣的難度,因為它們都是由基本技術結合而成的,難度主要表現在對身體的反應能力、應變能力、協調程度和步法移動方面的要求上,此時的練習不再是簡單的基本技術的練習,而是對選手綜合能力的檢驗。我把這樣的檢驗看成是對選手技術熟練程度和對身體操縱能力的考核與挑戰。這就引入到了本文的主題:用身體去找球,借步法求平衡。 

用身體找球,就是說在每一次擊球中,你都要將身體作為技術動作的一個部分參與到過程中來,而這個身體的含義,主要是指上肢與軀幹。我們要把擊球從單純的上肢運動的觀念中解放出來,把軀幹的運動整合到擊球的環節中去。這是因為,當代乒乓球運動已經發展到了用身體打球的新的階段,僅僅用手打球的年代已經一去不復還了。儘管上肢處於擊球環節的核心地位,儘管有的球還需要上肢的獨特作用,但從整體上說,沒有軀幹的參與,上肢的核心地位就無法突出,獲勝的希望就很渺茫。用身體找球取代了用手找球的位置,自然而然的上升到了實用技術的層面,已經成為了一個現實。

身體找球實際上就是利用身體的重心來打球,它的含義,並不是在整個擊球的過程中去怎麼樣的維持身體的平衡,而恰恰相反,是通過上肢與軀幹的緊密結合,主動迎擊各種來球,由於軀幹的參與,加大了重心的移動幅度,打破了原有的身體平衡,使身體重心的變化更大,重心的轉移更加符合發力的需要,上肢與軀幹的力量也就更加集中(當然,這裡面也包含了下肢的力量傳遞在內,關於這一點,將在下面給予說明)。 

我們在觀察優秀選手的比賽中就可以發現,使用身體找球而使身體重心發生重大變化的現象越來越多,在失去重心的情況下用身體找球而產生的不規則擊球動作的使用頻率也越來越高。 

前面我所談到的組合技術的練習,通俗點講,就是身體找球的練習,即通過那些無規律的複雜的組合練習,使原來所謂的「盲點」,逐步轉變成為「甜點」。因此我們在進行組合練習時,要始終堅持「用身體找球」的觀點,哪怕是減低難度和簡化內容,也要動員軀幹與上肢一起投入練習,讓身體在找球的過程中變得更加靈活。 

身體找球練習的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技術動作的力量明顯增大。軀幹的力量與上肢的力量巧妙的結合在一起,再加上腿部力量的凝聚,技術動作的威脅性顯著增強。動作幅度的增大和力量上的加強,是身體姿勢的改變(骨槓桿的運動幅度加大)與身體重心變化的結果,一方面使身體的運動更符合技術發揮和運動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加大了人體對身體操縱重心和維持身體平衡的難度。 

身體找球會帶來身體重心更大的變化,而技術的發揮和技術的銜接又需要有穩定的身體重心作為保證。如何解決這一對矛盾,下肢的步法調整和移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就是我要說的第二句話:借步法求平衡。 

我在再談重心的三篇文章中,對下肢在調整身體重心方面的作用已經進行過介紹,身體失衡的情況下,都是通過下肢的移動來進行調整的,用身體找球,對步法移動和調節身體重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常情況下,下肢在運動中的功能體現在通過蹬伸將力量上傳以及移動和重心調整上。身體找球的過程中,下肢力量的傳遞起了很大的作用,它是支撐上體找球的原動力,這種支撐一直維持在擊球動作的發生。在擊球動作完成後的一剎那,下肢的功能立刻得到了轉變,在大腿的帶動下,進入了對身體重心的調整階段。雖然軀幹與上肢環節在擊球後也會作出一些身體姿態的調整,但整個身體重心的調整,起主導和決定作用的還是下肢。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就可以看出,球迷朋友平常議論身體重心還原困難的問題,實際上更多的是由於步法上的原因。如果步法能夠充分發揮它的潛在功能,那麼,就會更有效的促使你大膽的去使用身體找球。反過來,你不能很好的利用身體去找球,主要是步法起了很大的制約作用。因此,步法就成為了「用身體去找球」的基礎。這就提醒我們,要用身體去找球,就要學會借步法來尋求身體平衡的技巧。 

要做到這一點,又回到了技術訓練的問題上來了,提高手法與步法練習的組合難度,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本出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xh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