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博乒網的德瑞克版主的大作,博乒網上有幾位值得敬重的教練,觀念常常非常的深入專業,以下是說明一般業餘桌球愛好者從「攻球、抽打」到「拉弧圈」需要練習注意的地方。



對弧圈和快攻的關係問題,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弧圈是開路先鋒,快攻是決勝基礎。不一定很準確,但至少是表述了我對這兩種技術的重視程度。目前,世界乒壇的主流打法主要是兩類,一類是快攻結合弧圈的打法,一類是弧圈結合快攻的打法,前者以中國為代表,後者以歐洲為主體。從打法的名稱上我們可以看出,核心技術都是快攻和弧圈,弧圈與快攻。因此,作為我們業餘球迷來說,要使自己的技術有模有樣,或者從追求乒乓快樂出發,來從事健身鍛煉,都希望能擁有快攻和弧圈技術,這是無庸置疑的。

關於是先學快攻技術還是先學弧圈技術的問題,從我的觀點和我執教的經驗來說,傾向於先學快攻技術後學弧圈技術,至於為什麼這樣考慮,我在《談學習弧圈的兩種途徑》一文中都有說明,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切入主題。

由快攻轉入弧圈練習的途徑和方法,我認為可以用「六先六後」來概括,即:先掛後摩,先小後大,先遠後近,先慢後快, 先吊後沖,先輕後重

一、 先掛後摩。
弧圈是摩擦產生的,但學會摩擦會有一個過程。從打到摩這個過程中,掛的技術是中間媒介。它既區別於打,又區別於摩,但由打到掛容易,從掛到摩也順當。因此,掛的技術學習,就很自然的成為由打到摩的過渡和橋樑。那麼,什麼叫掛,掛與摩有什麼聯繫?實際上掛也是一種摩擦的技術,但動作沒有弧圈動作大,前臂的加速也沒有弧圈那麼明顯,吃球的程度沒有弧圈那樣要求高,掛的技術向上的成分要大,類似於在中遠台帶點摩擦的放高球的手上情形,只是動作的幅度小點而已,也與快攻技術中提拉的技術相近,但球拍的前傾角度稍大,比前衝弧圈球拍的前傾角度要小。掛主要是解決球拍「吃」得住球的問題,因此,練習掛的技術時,可以對動作不作更多的考慮和要求,但要注意擊球時間和掌握擊球的節奏。

等到掛得住球,有了對摩擦初步的感覺,就可以在此基礎上按照弧圈技術進行要求了,重點放在對球的摩擦上,並注意前臂的加速動作。

對於快攻基礎紮實,身體協調性好的球手,從掛到摩也許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專門訓練的少年兒童由掛到摩的學習過程很短,一般就是一兩天,成人球手只要方法得當,我想這個過程應當也不會很長。至於要掌握整個拉球的動作可能花費的時間就要長一些,時間長短完全取決於你的技術與身體狀況。


二、 先小後大。
主要指動作的幅度。學習弧圈,不能一開始就按照整個動作的要求來做,這樣將反而會使自己得不到動作要領,掌握不住關鍵的技術細節。有些朋友最後弧圈的質量不高,恐怕與練習一開始沒有把重點放在主要技術環節的學習上不無關係。

開始練習時,只要領會手腕摩擦球的感覺和動作,由掛到摩,逐步深入,在打的基礎上向掛靠攏,在掛的同時向摩過渡,由打到掛注意手腕的變化,把向前擊球改為向上掛球,動作仍然可以保留快攻的架勢,但要注意把擊球時間調整為下降期。

先小後大所遵循的原則是:先手腕,後前臂;先前臂後上臂;先上肢後上體,先上體後軀幹,先軀幹後下肢這樣一個動作的改進順序。最好是不要錯位,比如前臂的加速問題沒有解決好,就去學習轉腰去了,上肢的問題沒有練到位,就強調蹬地的動作去了等,這樣的做,最後的結果是動作不能從整體上得到改進,出現拉球動作顧此失彼的現象。

先小後大的另一個含義是:身體各個部分的動作幅度,在學習弧圈的過程中,都要遵循先小後大、從小到大的原則。不要一開始就以實際的動作幅度來從事練習,要循序漸進。如引拍的動作幅度,前臂的加速的動作幅度,腰髖的轉動幅度等,要知道,技術越正確、越熟練,才能更有效的動員身體各部分的肌肉投入運動,初學時,你根本還不具備這樣的能力,或許你的動作還帶有某種缺陷,在這樣的情形下你如果盲目的去追求動作的整體性,那麼,錯誤的局部動作將會把你的整個動作拖入泥潭而不能自拔。

三、 先遠後近。
主要是指站位,開始離球檯可以遠點,這樣,你做動作才會不感到壓抑,才有可能從容。學習動作要有反應,反應需要時間,遠一點就使你獲得了所需要的時間。因此,建議開始學習弧圈技術時,站位以中台為宜。除了反應需要時間外,掌握動作也還需要一定的空間,站位遠一點,你的動作就可以更加自如,更加放開,等基本上掌握了拉球技術後,再進行近台的練習,就不至於感到緊迫和手忙腳亂了。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贊成先學上旋情況下的拉球,後學下旋拉球的原因之一。

四、 先慢後快。
主要指完成動作的速度。任何新動作的學習都要經歷先慢後快這樣一個過程,這是人們掌握客觀事物的一條普遍規律,弧圈技術的學習也無例外。我們不能指望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可以達到實戰中的速度要求和技術水平,必須要經過長時間的反覆磨練,況且乒乓球運動是一個無規律的運動,沒有紮實的技術功底,你就沒法應變瞬間發生的變化。因此,單一的技術動作速度還不能適應乒乓球運動的需要。明白這一點,我們就會更加的重視自己的技術質量,就會在一開始把目標確定在一個很高的質量評價體繫上,注重在技術學習的初期階段,不追求學習的進度,轉而追求技術動作的高標準,寧願花的時間多一點,進度慢一點,也要把質量搞上去。

五、 先吊後沖。
主要是指學習和掌握高吊和前衝兩種弧圈的順序。在有了摩擦的手上感覺之後,應先學會高吊,再去學習前衝。從擊球時間上分析,高吊弧圈的拉球時機比較穩定,高吊弧圈一般是在來球的下降前期拉起,而前衝弧圈的擊球時間就比較靈活,在上升期、高點期以及下降前期都可以,本著從易到難的原則,開始學習高吊在掌握擊球時機上就比較容易。但關鍵的問題還不在此,我們知道高吊弧圈的旋轉特徵比前衝弧圈的要強,也就是說,過了高吊弧圈這一關,也就學會和掌握了弧圈的旋轉,在這個基礎上再去學習前衝,其前衝弧圈的旋轉質量就有了保證。同時,前衝弧圈對前臂和手腕的爆發力要求很高,在初學弧圈時,你也很難具備這樣的能力,加上高吊弧圈對付下旋來球的還擊比較穩定,因此,建議在學習弧圈的時候,還是堅持先吊後沖為宜。

六、 先輕後重。
主要指練習時的力量。這一點恐怕要引起球迷朋友的足夠認識,論壇上不少帖子都是關於力量方面的討論。我的結論是:力量的大小與技術的熟練程度成正比。當你的技術還沒有達到可以發力的程度、當你的身體協調性還不可能保證力量最大發揮的時候,當你的技術與你的素質還沒有高度統一和和諧一致的時候,你不要去奢談力量的問題,而要去努力的提高技術,提高身體的素質水平,提高技術與身體的緊密結合。

學習弧圈技術,開始只能以中等以下的力量來投入練習,此時,動作幅度、動作速度與動作的力量要保持一個平衡的狀態,即動作小、速度慢、力量輕,隨著熟練程度的加深,幅度開始加大,速度開始加快,力量也隨之加重。尤其是在初學時,力量小點,吃球薄一點,就能更好的體會到摩擦的感覺。就是在你基本上掌握拉球的技術後,你也不要急於發力,也只能用中等力量去反覆練習,加強手上的感覺,提高穩定性和準確性,同時加強和改善技術與身體之間的協調能力。你可以作一個自我評價,如果當你發力之後,你影響到身體重心的還原沒有,影響到你後續動作的跟進沒有,影響到技術動作的實效性沒有(指無謂失誤多、落點不好而遭到對方的還擊多),如果有影響,說明你還沒有具備發力的條件,你使用發力技術的時機還不成熟,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基本技術的訓練。要知道發力是技術成熟的標誌,是技術與身體高度協調的結果。

先掛後摩,先小後大,先遠後近,先慢後快 ,先吊後沖,先輕後重,僅僅我個人對弧圈教學的經驗總結,也沒有更多的時間來加以提煉、濃縮和闡發,就做為大家練習時的一個參考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xh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