弧圈 顧名思義, 一定要有弧線. 弧線怎麼產生的 ? 是靠上旋力量製造出來的 !!! 所以, 即使是前衝弧圈仍然要讓球保有往上發力的擊球摩擦力量, 只是由於強烈的上旋 造成氣體力學的壓力差, 把球往下壓, 造成拋物線. 基本定義來說 前衝 跟 高吊 , 外觀上 是弧線的高低差別 , 還有兩個彈跳弧線的落差不同. 從內在來說, 就是引拍高低, 以及摩擦發力的向上 向前發力的"分力" 比例不同.

如果不拉弧圈, 力量越大 球速越快 弧線越平,相對的 近台率會稍低 風險高. 如果 不需要弧線, 那直接用 正手攻球加點摩擦不是更爆嗎 ? 如果來球夠高 下旋不強, 而且離台近, 應該打前衝弧圈 還是正手攻爆沖 ? 值得思考... 既然要快 不求"轉", 當然是正手攻 以撞擊為主的擊球最快 最爆. 如果要拉弧圈, 只想要衝, 忽略上旋的轉... 那還打弧圈幹麻 ?

弧圈迷人之處, 就是利用弧線來結合 力量 與 旋轉 的威力, 而前衝就是球速與弧線並存的技術. 力量大 旋轉也強, 弧線仍然存在, 這就是 弧圈的奧妙.
爆沖的拉球, 是不是弧圈 ? 很有爭議. 如果是以撞擊為主, 摩擦比例小, 球沒有弧線, 當然不能叫弧圈. 拉球跟攻球的界線何在 ? 差別就在 強烈的上旋與否. 先打後磨的弧圈? 呵呵 可別亂學 以為要撞擊很多.... 走了歪路 打不出旋轉... 沒有拉的動作, 離弧圈更遠....

事實上非常多業餘球友, 誤以為 快攻的打法,加點摩擦, 打的很爆 , 力量很大 速度很快, 就是前衝弧圈...所以, 在此也順便提一下 抽打 跟 弧圈 的差別.

1.第一弧線
弧圈的打法,要求往上摩擦的力量要大,上旋旋轉力道要夠強烈, 球一開始受到往上摩擦的力量而往上飛高.然而在飛行中, 由於球的強烈旋轉 造成"伯努力"定律中的氣體力學效應,造成球體的上下壓差的不同 而把往上飛的球 硬是往下壓, 因此造成了漂亮的弧線軌跡, 所以稱之為弧圈. 普通的拉球, 隨然有高吊的弧線,但是往下吊的弧線,來自地心引力,並非是強烈上旋所產生的氣壓壓差所牽引. 這也是假弧圈. 假弧圈可以運用在 欺敵 的戰術.
快攻抽打 雖然有摩擦, 但是還是以撞擊為主, 上旋力道不強, 所以弧線低平. 快攻就是力量大 速度快, 轉不轉 不是重點, 但是弧線太過低平,只能用於近台的機會高球. 退中遠台用抽打方式 力量減弱 又沒了旋轉, 殺傷力不強,弧線不好 發大力怕出界, 太小力怕掛網也怕殺傷力不足.

2.第二弧線
弧圈的特質,就是落台後彈起會有一個明顯的前衝力道, 也就是人們說的"尾勁". 而前衝弧圈的尾勁更為明顯; 加轉弧圈的第二弧線, 則是快速下墜. (並非弧線高 就等於是加轉弧圈)
反觀快攻抽打,力量大 速度快, 落台後球受到高速撞擊 直接往上彈高,力量越大彈的越高. 前衝卻是磨擦力量越大,前衝的尾勁更強 並不會彈高.

3.壓抑反擊的能力
球友們不要因為, 拉一板球被對方擋回就覺得不夠爆, 然後拚命發力爆沖 打到後來變成快攻抽打阿.. 那有可能是拉的還不夠轉.好好練加轉弧圈吧. 加轉打不出來的人, 打出的前衝根本沒殺傷力呢.
另外想給球友們的觀念是, 不要老是想一板拉過去就拉死對方. 業餘球友有能力反拉弧圈的人很少, 有能力扣殺弧圈的人更少 (職業選手也不敢輕易扣殺弧圈球阿..) , 一般遇到弧圈球的處理方式 就是先擋, 或者 快帶. 所以"真正的"弧圈球可以大大的壓抑對方的反擊能力, 可以製造冒高的機會球給予下一板致命的扣殺阿.
反觀快攻抽打,大都是希望發大力一板打死對方,不過由於上旋不強,一但不小心被擋回,球速快 且 低平, 不像弧圈球被擋回那樣 球會冒高, 所以一板沒打死 被擋回之後常常措手不及.....

4. 運用時機
有時, 近台高球用抽打快攻 效果比拉弧圈好, 這是 時機不同 應用的技術也不同, 並非每一顆都要拉弧圈. 小弟近台遇到有機會球,也是二話不說 快攻抽打阿! 然而遇到 太低 or 太沉 or 中遠台的球,還是拉弧圈比較穩定.

5. 擊球原理
弧圈,就是力量集中 發力摩擦球. 除了摩擦還是摩擦! 初學者不要迷於 先打後磨, 打磨比例 的理論, 而走了歪路. 什麼是打 什麼是磨 ? 中文字的解釋太過複雜, 容易誤解. 摩擦只有厚薄, 打磨沒有先後. 最近小弟也剛體會了爆沖弧圈的打法, 如一些人說的 拉弧圈可以 啪啪啪響 , 這種 打法還是摩擦為主, 拉球的時候 腦中也沒有什麼打磨比例.. 就是猛發力的"厚"摩擦! 只是腿腰擺速要球很高, 瞬間爆發---身體快 出手慢. 這跟快攻抽打, 以撞擊為主的打法絕對不同. (如果把 先打後磨的 打,解釋成 前迎的發力, 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就怕不知道的人 誤認為是要先撞擊 後摩擦,那練的出來 才有鬼)大家可以用 左手張開五指 右手握拳, 然後 用左手掌快速 摩擦 右拳(右手請放鬆不出力抵抗), 試試看怎麼撞擊可以不彈開 還能 先打後磨 ? 呵呵 比試到後來 你會發現 .. 就是 磨擦的厚薄之分阿... 只要先產生撞擊 就很難再摩擦的 擊球瞬間是那麼的短暫, 無法分出 打 磨 的先後... 打磨同時發生就是 厚摩擦!

6. 擊球時機
弧圈球 為了充分摩擦... 磨擦方向 必須要配合來球軌跡的"切線" ... 所以 拉加轉, 為了往上充分摩擦, 要在來球的下降期(或者下降前期)擊球, 拉前衝為了往前摩擦多些 要在來球的高點末期或者高點,出手要早一些(所以步伐到位要求更高)在來球的上升期拉弧圈 是很高的技術...由於球剛彈起時衝力大 容易被球頂住不好發力, 要咬球摩擦難度也非常高, 拉的不好 沒有強烈旋轉 殺傷力不足 容易被擋回 , 也沒有弧線不容易過網 反而不穩定.
補上弧圈球圖解... 判斷球是不是弧圈球, 可以看球的飛行軌跡 是不事先往上飛在急速反轉 ,還有落台後 是否彈高來判斷.

抽打與弧圈

在這我整個整理一下我的論點, 從 抽打 加轉 前衝 到 爆沖 的親身體會.

抽打: 名符其實的先打後磨 打磨結合. 以打為主, 磨擦為輔. 往前撞擊分力較多 往上磨擦力量較小. 嚴格來說, 這不是拉球 更不是弧圈.

加轉: 磨擦發力向上為主, 磨擦較薄 ,附帶撞擊較少 . (誰說這不是打磨結合 ? 一樣有撞擊 只是比例小, 一樣可以解釋成先打後磨)

前衝: 除了向上發力摩擦 還要往前發力 (這是很多職業教練標準說法) . 板型不要前傾過多, 往前發力摩擦(不是往前撞擊多) , 自然就會摩擦的厚, 當然附帶的撞擊就多. 前衝一樣要打出旋轉,落台後 才有尾勁 , 所以這絕對跟 先打後磨的 抽打 完全不同阿 ! 用先打後磨 打磨結合的說法 容易練成抽打.

無論 加轉 或者 前衝, 都講究咬球磨擦, 只是發力方向不同, 球速不同, 弧度不同 磨擦的厚薄不同.(但都發力都是以摩擦為主 附帶撞擊) 磨擦的時間多 速度就慢, 相反的 磨擦時間短 速度快 卻犧牲旋轉. 到了一個臨界點, 速度跟旋轉只有消長 無法同時兼顧.

爆沖: 就是用較厚的磨擦, 用更爆的發力, 用瞬間爆發的力量強行做出厚磨擦, 來兼顧旋轉跟速度. 磨擦時間雖然更短, 但是摩擦的厚 磨擦的爆 一樣可以兼顧旋轉. 要打出真正的爆沖, 單靠手臂力量很難達成. 從引拍到迎前的力量傳遞 必須盡量傳遞到小臂, 小臂才做出磨擦. 這是瞬間發生的事情, 除了身體力量要爆, 手感也是關鍵. 光靠 先打後磨 打磨結合的理論 很難體會到這個境界.
抽打, 還可以單靠手臂來完成先打後磨. 爆沖弧圈 卻是很難. 單靠手臂想要拉爆沖的人, 不是步入誤區 練成抽打, 就是只能拉的轉 沖, 要 又爆又衝又轉... 就難了.... 我們可沒有馬琳那種天份 靠甩大臂能打到這種地步阿 呵呵...

以上都是先打後磨 打磨結合 不是嗎 ? 您的 先打後磨 是哪一種 ?

這邊也稍微談到了 內弧 外弧 打法..

我不敢說哪種比較好 各有優缺點.. 我個人是從 內弧 打法 演變到 以外弧 為主的. 當您兩種都真的體驗過之後, 我會認為, 你會同意我的說法-- 要練好內弧 比 練好外弧 還來的難. 內弧其實磨擦比外弧 還要薄.. 內弧, 就是大家在談的 包球 打法. 內弧沒練好的人, 拉球很容易拉空 拉漏. 要練的好 所需要的 條件更高. 內弧打出來的弧線 也比較低. 內弧可以運用在近台短球 或者 半出檯球. 拿來對付 削球選手 也很有殺傷力. (關於內外弧定義跟外旋打法, 還有很多人搞混... 請參考其他文章的解釋)
內外弧的觀察方式:
簡單來說 內外弧的差別 在咬球後的磨擦發力的瞬間 可以明顯看出 .
外弧: 咬球後繼續往上磨擦 內弧:咬球後,有包球磨擦的動作(先往上再往前)
(內旋 外旋 是指拉球後 球的側旋 旋轉方向 請勿搞混)

(轉自博乒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texhell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